多伦多艺术家Maryanne Casasanta的作品“square of mond ... More 多伦多艺术家Maryanne Casasanta的作品“square of monday”,抛开惯性的思维,重新定义日常用品的固有属性,探究寻常事物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赋予我们身边的日常用品以它们不曾拥有的新的生命,想想它们过去的典型用途,同时将它们幻化成某些更加奇妙的东西。我要有时会重新分类,改变它们的功能属性,试图在它们中创造一种新的联系,又或者只是简单的为它们拍一张肖像。对于以全新的方式来定义我的空间这件事情,我总是很感兴趣。有时候,我这么做只是为了图个新鲜或是在物件之间寻找一些偶然的有趣的互动,并记录下来,继而创造一种内外空间的平衡。 “ Less |
" DI DAH DIT DI DI DAH" by Woog will be showi ... More " DI DAH DIT DI DI DAH" by Woog will be showing at Triple-Major, Beijing. This series of work is a continuation of Woog's previous exhibition at O.WW in Shanghai. For this exhibition, Woog collaborates with Triple-Major to produce limited edition shirts and bags. These items will be available for sale at Triple-Major and other online / offline shops around the world. Please come by the opening on 5/26 Thursday starting at 19:00!!! Less |
這位仁兄是我在Media Lab的好兄弟,看到他辦個展真的很開心!在台灣的朋友去支持一下! ... More 這位仁兄是我在Media Lab的好兄弟,看到他辦個展真的很開心!在台灣的朋友去支持一下! 地址:台北市中華路一段91巷13號 展期: 2011/5/28 - 2011/7/10 (週四至週日 2-8PM) 開幕茶會: 2011/5/28 週六下午 4 - 6 PM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五月底將舉辦旅美藝術家鄧兆旻在台灣的首次個展《我去了北極》。展出的作品,是藝術家於2010年底入選由紐約農場藝術與科學基金會與文建會獎助的〈年度北極圈駐村計畫〉的創作成果。 十八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屬挪威管轄的國際領土 Svalbard 群島上的 Longyearbyen 小城集合,登上有一百年歷史,荷蘭籍的冰航等級帆船,展開近三週的北極圈航行旅程。航行的緯度在77到80度之間,距離北極點 (The North Pole) 不到800公里。面對極限的海況、氣候,和毫無人居的土地,鄧兆旻的新作延續其一直以來的態度,將藝術創作視為一種個人的手段,用以接近、重讀、拆解我們身處的環境與面對的系統及概念。北極被視為一個極限的地點,也是一個不曾經歷過的想像,這樣的特點激起了每個參與的藝術家去理解以佔為己有的渴望。透過每個人的身體親自去嘗試,在旅程中不斷航向下一站,收集著處於北極的體驗,屬於北極的符碼。 第一件作品「即將抵達,作為一種心理狀態 (Getting There, As a State of Mind) (2011)」是由十四段從20秒到11分鐘不等的長鏡頭拍攝的錄像,循環播放。藝術家將攝影機固定在船身,記錄了船體在航行過程中與海的力量的互動。內容中只有移動的軌跡,不見起點與終點。同時也凸顯為了抵達目的地所必須付出的移動,而這與生命中任何的追求都是相同的。 北極的空曠與原始,彷彿用一種靜默的方式拒絕我們的靠近。鄧兆旻帶了許多研究資料到了現場,卻發現接近此地的困難。他決定用一種很個人的方法來直接認識這個地方:「我利用一個我熟悉且懷念的認識框架,也就是我在台北家中房間的平面圖,作為尺寸以及概念空間的參照。在每個停靠的地點,我嘗試尋找一個適合擺放這樣的空間的基地,並實際測量標記一個跟台北房間一模一樣大小的範圍。」 航行中執行這個行動的紀錄成為「無題 (Untitled) (2011)」 裝置作品中的主要元素。一同呈現的包括出發前準備的研究文件、地圖、科學研究圖表、現場拍攝的照片集…等。文件的內容與安排呈現一個仍在進行中的整理行為。觀眾可以隨意翻閱。 鄧兆旻於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之後,2007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規畫學院媒體藝術碩士班。目前旅居紐約專職創作。作品著重概念操作,橫跨多種媒材及形式,同時參與多項劇場與展場美術指導工作。2007年獲加拿大Banff New Media Institute邀請演講並指導學生,2009年至法國尼斯國立當代藝術中心駐村。作品曾於美國、中國、日本、法國等地展出。 Less |
又一個精彩的WebGL Chrome Experiment。只看班底就覺得厲害:AAron ... More |
“手工vs机器”(hand vs machine)是艺术家Minchaya Chayo ... More “手工vs机器”(hand vs machine)是艺术家Minchaya Chayosumrit在圣马丁艺术学院的毕业作品,他分别手工和电脑两种不同的方式绘制相同的图案,并记录下时间,然后并置排列。 “机器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们用它进行大规模生产制造,因为它,我们很久没有用笔写作。这是数字复制的时代,我们甚至忘记了双手的存在。我们很少用手来完成重复性的工作,因为手的角色已经被机器取代。我们用它来绘画、涂鸦,制造一件又一件拷贝。身处变化的时代,也就更难发现“失去”。从前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完成的任务变得轻而易举。 机器让一切加速运转,生命周期随之缩短。我们对撤销、还原、复制、粘贴了如指掌,它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创作和内容本身的价值。 ‘手工vs机器’项目不光揭示了机器和手工的耗时耗力程度和最终结果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你与自己相处的那段时间。观察过程中的感受、专注程度、思考、你眼里的痛苦、你的肩膀、手臂以及你的双手。这些都是为了帮助你去发现你用双手创造了价值这件事情,直到你接近它,直到你成为过程中的一份子,你才能够意识得到。 ” - Minchaya Chayosumrit L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