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陣子前在公司看雜誌時翻到了這個案子-Chen House. Chen House是由M ... More 好一陣子前在公司看雜誌時翻到了這個案子-Chen House. Chen House是由Marco Casagrande所設計. 第一次知道Marco這位藝術家/建築師是在2005年. 那時候在台中的TADA幫老季一個工作營的忙, 期間我也擔任一些翻譯的工作, 幫工作營的講師們做一點不專業的現場口譯. Marco就是其中的講師之一. 那時我幫他翻譯對學員的presentation時, 赫然理解他的作品, 我相當喜歡; 也發現原來燒房子的作品就是出自他手. 記得當時跟老季聊到, 老季說他很強, 在看完他作品後, 深深理解老師對他的評價為何如此之高. Marco目前待在台灣, 也在台灣教書. 早在過去威尼斯雙年展露面展示他的才華之後, 他在國際上已經名氣不小,台灣有個這樣知名的建築師/藝術家還真是一件算是另類的事. 最近他的一個作品就被刊登在英國一本重要的建築雜誌上, 此作品就是Chen House. 這個房子的水準很高, 其中有個網站把它評價得比安藤的住吉長屋(Azuma House)還好. 這作品好的地方在於, 它忠於材料, 它沒有裝飾, 對材料誠實. 我會說, 這是一個誠實的設計(作品), 謙虛且有信心. 從Marco的作品可以知道他這個人的創作功力, 或說創作的直覺力, 很豐沛. 這讓我想像他在芬蘭的教育想必是很重要的基礎, 之後不斷地跟人文及地理環境作互動, 學習, 然後在作品中呈現很有藝術思考力的人文關懷. 他的作品中, 我最喜歡的有三個, 分別如下: white flags quetzalcoatlus potemkin 簡單來說, 我喜歡他的作品的原因是: 對人文環境的議題作關懷的基礎上, 敏銳地對材料作熟悉的運用, 然後最終作品呈現簡單且優美的氣質. Less |
老師的Blog不定期會上去看一下, 就像老師那兩本著作已經陪伴我經過七八年一樣, 總是能夠從老師的文字中找到具有啟發性的文句.這兩天重看了一些Blog文章, 其中幾段話讓我又有所感: "…至於李承寬更是世界建築史上的重要篇章。他到台灣十幾年期間,初期在東海大學教書,還有點收入。九十年代初東海建築系出現路線與人事的鬥爭,李承寬被視為不務實的怪老頭, ... More 老師的Blog不定期會上去看一下, 就像老師那兩本著作已經陪伴我經過七八年一樣, 總是能夠從老師的文字中找到具有啟發性的文句.這兩天重看了一些Blog文章, 其中幾段話讓我又有所感: "…至於李承寬更是世界建築史上的重要篇章。他到台灣十幾年期間,初期在東海大學教書,還有點收入。九十年代初東海建築系出現路線與人事的鬥爭,李承寬被視為不務實的怪老頭,被迫離職。之後的生活多半是由趙力行出錢來打理,並留下了一些作品。2002年,趙力行、汪文琦和我曾在柏林李老設計的公寓大樓中小聚,那時他已年邁,只是靜靜的凝視著我,讓我永生難忘。 這些前於陳其寬與漢寶德時代的故事,在最近的一個台灣建築史的研究展覽中,開始有了初步的整理。這是建築界一直沒做的重要基礎工作。…" "…..一個社會如果不重視自己的傳承,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是很悲哀的事;在另一方面,我們如果做好建築史的工作,建立起一個現代建築系譜與設計思路,才可能談未來的建築發展。" 這幾段文章是出自”現代建築史” 這篇. 其中些許提及陳仁和以及李承寬兩位建築師在台灣現代建築史上的位置與他們的貢獻. 在台灣學建築, 我認為台灣現代建築的發展脈絡是一段很重要的歷史, 應該被好好整理及紀錄, 並且教導給年輕的建築學子, 於是年輕人可以站在歷史的點上, 望向未來. 這是學歷史的基本意義. 台灣是個很小的地方, 但因為其中在近代歷史上特殊的文化身份及脈絡(中華文化, 日本殖民背景, 以及美國文化), 於是有了一些值得研究的近代建築, 以及建築師; 它們是珍貴的建築資產, 因為這些建築師或建築案在跨文化脈絡背景的特殊時空下被生產出來, 應該不斷被研究, 被反思, 進而理解它們在東亞現代建築歷史上的位置; 然後在現今當代建築已經不知何去何從的時候, 開始想像未來新的建築設計使命或是建築任務. 之前開始有學校及老師開始梳理並且對珍貴的圖文作保存; 真的希望這樣的事情能夠繼續下去, 為長遠的建築教育作紮實的紮根動作. 另外還有, "…技術是來自于瞭解真實生存狀態的需要,由於人與大自然之間悲劇性的角力關係,技術必須還原為一種能夠挽救世界的技術。…", "…認為電腦限制了學生經驗的拓展;在現象學取向的建築教育下,不少學生可能傾向于愛好手繪或實做,表面上顯得繪圖表現“技”不如人,不過,學生自然而然地養成敏銳的眼光與實在的態度,奠定了一生的學習基礎。…" 這些文句是出自“現象學理論做為當代建築學的奠基石”這篇. 其中兩句話讓我想了許久: ”自然而然地養成敏銳的眼光與實在的態度”, “電腦限制了學生經驗的拓展 ”. 這些話讓我想到這幾年身處的學校, MIT. 我想, 多樣生活經驗的累積, 對生活的體驗能力, 以及將這些經驗轉化為有意義的體會後傳達/分享給他人的能力, 是累積創造力的能源. 而這些, 都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被實踐. Less |
前一陣子辦公室同事, Ryuichiro Yabe, 介紹了一建築師Hideyuki Na ... More 前一陣子辦公室同事, Ryuichiro Yabe, 介紹了一建築師Hideyuki Nakayama給Willy, 然後Willy再分享給我. 我們這位日本同事的弟弟也是在做建築設計工作, 現在正在日本東京的Toyo Ito建築師事務所上班. 他弟弟事務所其中的一位同事就是這位 Hideyuki Nakayama. 這位 Hideyuki Nakayama在Toyo Ito那裡工作了七八年之後在前一兩年開始獨立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網頁只放了一個案子, 是一個住宅案. 雖然只有一個案子, 但我覺得這作品很不錯; 不只是作品本身, 網站也呈現一種很不一樣的感覺, 一種我稱作軟派的感覺, 很有sense而沒有”窠臼的建築設計感”. 具體來說, 介紹案子的照片是很生活的, 不像一般建築案的照片是以建築空間或是量體為主角, 而是拍很多家具的局部或是隨意空間片段的一角, 呈現這個案子很多很細膩的小地方; 例如地板開洞或是低層有五十公分左右的抬高等等. 設計動作上的安排來說, 空間垂直地從樓板的矩形挖空處跳來跳去讓這房子的空間很有趣, 或是, 整個房子的表面是很簡單的木片水平地構成. 外觀令人聯想到美國一般民居的構造語彙; Willy說這樣的外觀有點東西方綜合的感覺. 可惜作品照片不多, 也沒有圖面, 但網路上仍能找到一些照片, 也蠻滿足. Ryu說他是個很有天分(very talent)的人, 相當有趣(very interesting), 但現在只有一個案子, 說到此處時, Ryu也是面有難色. 即使再有天分, 面對執業時, 這就是無可避免的現實挑戰吧. 很期待再看到他的新案子. Less |
This is an international syposium on the innovative conditions and collaborative network for architecture design. The symposium tries to explore the new ideas on architecture an ... More This is an international syposium on the innovative conditions and collaborative network for architecture design. The symposium tries to explore the new ideas o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velopment issues, which especially refer to the areas in Asia. Less |
"made in tokyo" is a book i am reading recently. the book is a guidebook for the "da-me" architecture made in tokyo.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informal architectur ... More "made in tokyo" is a book i am reading recently. the book is a guidebook for the "da-me" architecture made in tokyo.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informal architecture (buildings) in tokyo city. 這是一本值得對建築或是都市研究有興趣的設計者閱讀的書。當面對城市這個複雜的人類環境產物時,刻板的數據研究或是現代主義式的分類規劃方式需要被想像力挑戰嗎?我們需要新的規劃方式或是研究方法來規劃設計我們的建築與城市嗎?亞洲的城市文化或說是生活文化是否潛藏著新的建築/城市設計能源呢? Less |
Hi, everyone! 在站長老交情的邀請下, 加入了這個有趣的社群. 大家來dbdb吧. 第一次發文來跟大家來分享一下最近我很欣賞的一個建築團體-Atelier Bow-Wow. 他們是在東京的一個建築搭檔. 不同於前輩如Tadao Ando, Toyo Ito or SANAA, Atelier Bow-Wow這個新的建築團體試圖找出新的 ... More Hi, everyone! 在站長老交情的邀請下, 加入了這個有趣的社群. 大家來dbdb吧. 第一次發文來跟大家來分享一下最近我很欣賞的一個建築團體-Atelier Bow-Wow. 他們是在東京的一個建築搭檔. 不同於前輩如Tadao Ando, Toyo Ito or SANAA, Atelier Bow-Wow這個新的建築團體試圖找出新的尋找日本新建築的方法. 對於東京自身的建築及都市, Atelier Bow-Wow展現了踏實的研究. "Design as research" 是上學期學校lecture series的主題, 而Atelier Bow-Wow則是一個可以作為此概念參考的建築師團體, 相當值得好好思考一番. L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