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隐
How Do You Feel About It?


Ok

Good

Sad

Angry

Fun




7月5日——风入命来_.

我宁愿看一出荒诞的戏剧,也不愿谱一曲寂静的别离。
如果停不下来。

一个人睡掉大半的日光,玻璃窗外光影绰绰,漫不进来,老教室昏暗,眼底下蚊虫飞舞,桌椅的吱呀声起伏,蓝天下面没有碧海。是青草刚好漫过鞋底,头顶风扇轰鸣,雨后的风微湿微凉。老时光如此温柔。
不是所有看得见的才是悲伤。谁会后悔多年前没有说过一句让人潸然泪下的话语。我们会用多少的时间向前冲,然后去遗忘对怀念的恐惧。

你别红眼眶,别这样去侮辱那些开心的老时光。

感情的极致其实一无所有。不存在所谓的越来越悲伤,眼泪只在于酝酿时的三秒,我们哭泣,让感情枯竭,然后眼泪无所事事。人却依然神伤。要去沉淀,沉淀下来的东西才会有芳香。
如果还能微笑,悲伤就不至于太悲伤。

希望你们能坚强。桂林的山绿了阳光,你们谁还没有走过空无一人的长廊。我确实后悔,没能在把最后每扇门叩响,然后礼貌的说声再见。别以为可以在某个清早突然回来大家就像没离开般再次出现,其实我喜欢房间尽头的位置,因为那样一回头大家就都在眼里。如果我真的没有停下来。
那不代表我没有在想念。

如今我唱哟呵呵呵。
你在听吗。

人越成长越无法表达,从我们不再写矫情的离别赠言起,我们就真的离别了。和老时光,和自己,和青涩曾经。
我执意在最后的时光里走完所有曾经熟悉的街道,还庆幸最后的时光里依然有你。你说桂林有多美。它让所有人相信现世,美即是尘间。最后我发现月亮山了,就在那条路的尽头,那个我经过了无数次的地方。如果一定要去想没有以后的以后,那么要怎样把现在交给曾经。
闭上眼的话,其实一切都过去了。

所以。
这还是最美的季节。
风入命来。
夏日滥滥..

7月11日——连理相怠_.

是否真的可以把内容和形式分开。

我们假设,一切以感情为依托的艺术形式,如果不是为了记录感情,而仅仅是为了倾诉感情而存在,那么,这种希冀就可以成立。我们迷离,却不需要叙述迷离,可以是山是树,是不相关的风马牛鱼,但是我们却因为这样的情感去创作,把这个当做创作的目的之一。

如果这个假设可以成立。

那么新小说所有的理论就都有立足点,不用情节人物环境情感,甚至不用叙述,作为看似唯一的创作者,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去感受,然后毫无相关的去抒发情感,把再创作交给读者(如果真的存在再创作的话)。我们抒发情感,却不显露情感,文字作为载体,不揭露事实,却只结束事实。如此一来,文字就真的变成私人叙述,我们当然可以说,我们并不需要谁如此这般的懂得我们的感情,甚至我们自己也不需要。

然而。
你开心吗。
再问一遍。
你开心吗?

好的作品,是应该要构图清晰,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得大众青睐,还是其实它只应该服务于创作者一人,或者说,它至少应该先服务于创作者个人,如果创作者没有在这样的创作中得到快乐,更言者,他甚至没有被自己的创作所感动,那么即便他博得了大众的喝彩,这样的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就如众多大家最中意的作品,往往不是自己最出名的那部一样。我们创作究竟是为了什么。
如果这不是我在自我辩解的话。
艺术有规定范式吗?

爱好有确切标准吗?

这或许超出了内容形式的问题。但是,如果一概认为内容高于形式的说法,我是永远都不会赞同的。试问,我们因为写作而洗去了悲伤,那么那作品里有没有悲伤存在是不是真的这么重要?我们开心是看见了飞鸟,那飞鸟是不是一定要以开心的形式存在?或者说,我因为漫无目的的写了木棉、草莽、飞鸽、云海而获得了喜悦,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东西,是否就完全没有意义。它们真的只是没有内涵的片段而已吗?
为什么不能做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为什么做了会开心的事情,也一定要被灌予一个开心的理由。
故事本来就只是自己的。
7月5日——风入命来_.

我宁愿看一出荒诞的戏剧,也不愿谱一曲寂静的别离。
如果停不下来。

一个人睡掉大半的日光,玻璃窗外光影绰绰,漫不进来,老教室昏暗,眼底下蚊虫飞舞,桌椅的吱呀声起伏,蓝天下面没有碧海。是青草刚好漫过鞋底,头顶风扇轰鸣,雨后的风微湿微凉。老时光如此温柔。
不是所有看得见的才是悲伤。谁会后悔多年前没有说过一句让人潸然泪下的话语。我们会用多少的时间向前冲,然后去遗忘对怀念的恐惧。

你别红眼眶,别这样去侮辱那些开心的老时光。

感情的极致其实一无所有。不存在所谓的越来越悲伤,眼泪只在于酝酿时的三秒,我们哭泣,让感情枯竭,然后眼泪无所事事。人却依然神伤。要去沉淀,沉淀下来的东西才会有芳香。
如果还能微笑,悲伤就不至于太悲伤。

希望你们能坚强。桂林的山绿了阳光,你们谁还没有走过空无一人的长廊。我确实后悔,没能在把最后每扇门叩响,然后礼貌的说声再见。别以为可以在某个清早突然回来大家就像没离开般再次出现,其实我喜欢房间尽头的位置,因为那样一回头大家就都在眼里。如果我真的没有停下来。
那不代表我没有在想念。

如今我唱哟呵呵呵。
你在听吗。

人越成长越无法表达,从我们不再写矫情的离别赠言起,我们就真的离别了。和老时光,和自己,和青涩曾经。
我执意在最后的时光里走完所有曾经熟悉的街道,还庆幸最后的时光里依然有你。你说桂林有多美。它让所有人相信现世,美即是尘间。最后我发现月亮山了,就在那条路的尽头,那个我经过了无数次的地方。如果一定要去想没有以后的以后,那么要怎样把现在交给曾经。
闭上眼的话,其实一切都过去了。

所以。
这还是最美的季节。
风入命来。
夏日滥滥..

7月11日——连理相怠_.

是否真的可以把内容和形式分开。

我们假设,一切以感情为依托的艺术形式,如果不是为了记录感情,而仅仅是为了倾诉感情而存在,那么,这种希冀就可以成立。我们迷离,却不需要叙述迷离,可以是山是树,是不相关的风马牛鱼,但是我们却因为这样的情感去创作,把这个当做创作的目的之一。

如果这个假设可以成立。

那么新小说所有的理论就都有立足点,不用情节人物环境情感,甚至不用叙述,作为看似唯一的创作者,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去感受,然后毫无相关的去抒发情感,把再创作交给读者(如果真的存在再创作的话)。我们抒发情感,却不显露情感,文字作为载体,不揭露事实,却只结束事实。如此一来,文字就真的变成私人叙述,我们当然可以说,我们并不需要谁如此这般的懂得我们的感情,甚至我们自己也不需要。

然而。
你开心吗。
再问一遍。
你开心吗?

好的作品,是应该要构图清晰,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得大众青睐,还是其实它只应该服务于创作者一人,或者说,它至少应该先服务于创作者个人,如果创作者没有在这样的创作中得到快乐,更言者,他甚至没有被自己的创作所感动,那么即便他博得了大众的喝彩,这样的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就如众多大家最中意的作品,往往不是自己最出名的那部一样。我们创作究竟是为了什么。
如果这不是我在自我辩解的话。
艺术有规定范式吗?

爱好有确切标准吗?

这或许超出了内容形式的问题。但是,如果一概认为内容高于形式的说法,我是永远都不会赞同的。试问,我们因为写作而洗去了悲伤,那么那作品里有没有悲伤存在是不是真的这么重要?我们开心是看见了飞鸟,那飞鸟是不是一定要以开心的形式存在?或者说,我因为漫无目的的写了木棉、草莽、飞鸽、云海而获得了喜悦,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东西,是否就完全没有意义。它们真的只是没有内涵的片段而已吗?
为什么不能做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为什么做了会开心的事情,也一定要被灌予一个开心的理由。
故事本来就只是自己的。
Less

0
Please login to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