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的前言 我知道,一旦貼了出來, 便更加沒有回頭、放棄的餘地了。 話說在此,現時的我, 只是寫到出發前的準備工作而已。 好! 去吧! 前言 上次去台灣是上年的十月,住人家住的酒店,省了一筆。那次,都是一個人每天去不同的地方,主要是遠離台北市。晚上,待人家下班便一起在台北市走走。時間飛快,我又回到香港。 之後,看了某電視劇的場景,決定今年十二月要去看101的煙火。這樣算來,如果一年可以去三次台灣,十二月要去一次,三月該是去第一次的時候了,不然就會太密……這種方法,用在計劃旅行上,很新鮮,有沒有 ?不!會!太!怪! 旁人都說,你又去台灣了?我再算一算,中五畢業、五人擠二人房、跟某某一起去、竹子湖、日月潭、平溪新竹公館和今年的完全一人行,原來已經第七次,有點多嗎? 父母問我為何不去別的地方,多看其他地方,開開眼界,我說台灣很大,還沒去完,很多東西沒有看過。而且,眼界有多開全仗心眼有多開,不在景物的多變。這一句,只對自己說,我欠它一個實在的例子。 朋友問台灣有甚麼新景點好玩,可以一直去?我說,每次都有去未到過的方,不一定是景點。而且重點不是玩,我去的台灣不是主題公園。好吃呢?不是吃到甚麼新的美食,而是吃FU(在扮年輕有沒有?),這是我認為香港很欠缺的元素之一,食物可帶走,可以拍照,可以學煮,唯獨感覺是不可以被帶回去的,可惜我親愛的政府好像不認同,只會用金錢用科技蓋,人家沒錢沒科技嗎?實不相瞞,曾幾何時,我立志要投身旅遊業界,之後,心態不再,而香港好像也沒有了旅遊,只有旅遊業,一直下去會加入夕陽的行列。 回到這次的一人行,除了看到了不去會後悔的機票價錢,也因為農曆年前回廣州探外公那一次。即日來回,已經是在回深圳的火車上,看了車上的時尚雜誌,主題是旅行的意義,文字提及了陳老師的歌、其他觸動我的文字,還有介紹一個國內歌手(袁泉)以SHORT STAY為主題,在不同的地方去逗留了一會,有台北和沖繩,後來是LONG STAY的北京,分別造了一個音樂作品。那一刻,很有衝動,想為自己和自己的旅行留點甚麼,於是我默默計劃,慢慢做心理建設。後來我又想,那股衝動,應該跟「如果有機會SHORT STAY台灣便好」這想法有關,拼出一個原因,太喜歡台灣。 所有界別中,我想,也許可以靠文字做點甚麼,開始嘗試為不辜負當年面試時跟三位老師和自己說的話而做點事。旅行,關於離開和回來。離開為何。回來為何。甚麼離開。甚麼回來。要面對自己二十四小時,我期望會找到很久很久以前已經沒有繼續找的答案。 那次從廣州回來,趁有印象便找來袁泉的,卻因為我無可救藥的固執,決定要在完成旅程回來時才聽,因為我想要一個人在外地最原初的感覺。類似的固執,我在計劃行程要到書店找資料時也出現過。雖然說是有目標地逛,要找台灣的資料,但少不免會殺到旅遊文學類的,那些個人去旅行甚麼的,很想看看別人的遊歷,作參考又好,消閑也好,然而一想到,我回來以後不是也要寫嗎?又將書放下,怕把自己的感覺模糊掉,怕看了別人了又寫得好,自己會容易放棄。於是我知道了很多有關一人旅行的書,一本都沒有拿起。其實決定不聽、不看的片刻,才沒有以上的長篇大論作修飾,那都是因為不講理由的固執,只是固執。 還有兩個實際的理由。雖然只到半百的一半,身體卻是有夠老的,受傷好不了的部份,預期還有增加的可能,像我已經不可以當背包客了,接受了要到處拖個行李箱的旅程,學習接受亦算功課。假設傷一直加上去,我只好一直去,直到有一天我的身體不能負荷。心態上,亦將今次看作是最後一次,因為總不能推翻是最後一次的可能性。另外,某一票遊客的大舉進攻刺激了我,自從上次在日月潭看到那一團,才驚覺情勢逼切,所以我要趕在一切都失去前,好好感受我的台灣。又是接受,只好接受,曾經擁有是最好的結局(然後,四月未到,野柳的女皇頭遭毒手了,女皇你還好嗎?)。 決定了,要去了,主題、機票、地點、住宿全未定下來。籌備過程由真正由自己主導果然是個很不錯的經驗,雖然有因而脾氣不好過一下下,最後還是做好了。 前言的前言 我知道,一旦貼了出來, 便更加沒有回頭、放棄的餘地了。 話說在此,現時的我, 只是寫到出發前的準備工作而已。 好! 去吧! 前言 上次去台灣是上年的十月,住人家住的酒店,省了一筆。那次,都是一個人每天去不同的地方,主要是遠離台北市。晚上,待人家下班便一起在台北市走走。時間飛快,我又回到香港。 之後,看了某電視劇的場景,決定今年十二月要去看101的煙火。這樣算來,如果一年可以去三次台灣,十二月要去一次,三月該是去第一次的時候了,不然就會太密……這種方法,用在計劃旅行上,很新鮮,有沒有 ?不!會!太!怪! 旁人都說,你又去台灣了?我再算一算,中五畢業、五人擠二人房、跟某某一起去、竹子湖、日月潭、平溪新竹公館和今年的完全一人行,原來已經第七次,有點多嗎? 父母問我為何不去別的地方,多看其他地方,開開眼界,我說台灣很大,還沒去完,很多東西沒有看過。而且,眼界有多開全仗心眼有多開,不在景物的多變。這一句,只對自己說,我欠它一個實在的例子。 朋友問台灣有甚麼新景點好玩,可以一直去?我說,每次都有去未到過的方,不一定是景點。而且重點不是玩,我去的台灣不是主題公園。好吃呢?不是吃到甚麼新的美食,而是吃FU(在扮年輕有沒有?),這是我認為香港很欠缺的元素之一,食物可帶走,可以拍照,可以學煮,唯獨感覺是不可以被帶回去的,可惜我親愛的政府好像不認同,只會用金錢用科技蓋,人家沒錢沒科技嗎?實不相瞞,曾幾何時,我立志要投身旅遊業界,之後,心態不再,而香港好像也沒有了旅遊,只有旅遊業,一直下去會加入夕陽的行列。 回到這次的一人行,除了看到了不去會後悔的機票價錢,也因為農曆年前回廣州探外公那一次。即日來回,已經是在回深圳的火車上,看了車上的時尚雜誌,主題是旅行的意義,文字提及了陳老師的歌、其他觸動我的文字,還有介紹一個國內歌手(袁泉)以SHORT STAY為主題,在不同的地方去逗留了一會,有台北和沖繩,後來是LONG STAY的北京,分別造了一個音樂作品。那一刻,很有衝動,想為自己和自己的旅行留點甚麼,於是我默默計劃,慢慢做心理建設。後來我又想,那股衝動,應該跟「如果有機會SHORT STAY台灣便好」這想法有關,拼出一個原因,太喜歡台灣。 所有界別中,我想,也許可以靠文字做點甚麼,開始嘗試為不辜負當年面試時跟三位老師和自己說的話而做點事。旅行,關於離開和回來。離開為何。回來為何。甚麼離開。甚麼回來。要面對自己二十四小時,我期望會找到很久很久以前已經沒有繼續找的答案。 那次從廣州回來,趁有印象便找來袁泉的,卻因為我無可救藥的固執,決定要在完成旅程回來時才聽,因為我想要一個人在外地最原初的感覺。類似的固執,我在計劃行程要到書店找資料時也出現過。雖然說是有目標地逛,要找台灣的資料,但少不免會殺到旅遊文學類的,那些個人去旅行甚麼的,很想看看別人的遊歷,作參考又好,消閑也好,然而一想到,我回來以後不是也要寫嗎?又將書放下,怕把自己的感覺模糊掉,怕看了別人了又寫得好,自己會容易放棄。於是我知道了很多有關一人旅行的書,一本都沒有拿起。其實決定不聽、不看的片刻,才沒有以上的長篇大論作修飾,那都是因為不講理由的固執,只是固執。 還有兩個實際的理由。雖然只到半百的一半,身體卻是有夠老的,受傷好不了的部份,預期還有增加的可能,像我已經不可以當背包客了,接受了要到處拖個行李箱的旅程,學習接受亦算功課。假設傷一直加上去,我只好一直去,直到有一天我的身體不能負荷。心態上,亦將今次看作是最後一次,因為總不能推翻是最後一次的可能性。另外,某一票遊客的大舉進攻刺激了我,自從上次在日月潭看到那一團,才驚覺情勢逼切,所以我要趕在一切都失去前,好好感受我的台灣。又是接受,只好接受,曾經擁有是最好的結局(然後,四月未到,野柳的女皇頭遭毒手了,女皇你還好嗎?)。 決定了,要去了,主題、機票、地點、住宿全未定下來。籌備過程由真正由自己主導果然是個很不錯的經驗,雖然有因而脾氣不好過一下下,最後還是做好了。 Less |